人情往来
社会由人组成,所以也称人世。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交集,会有各种感情: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等等,所以有了人情之说。统称起来就是人情世故,也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、智慧!
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人情社会,维持人情靠什么?清代沈复在《浮生六记·坎坷记愁》中写道:"处家人情,非钱不行。”真是一语中的。
有人可能会说,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但别忘了,还有一句话,“水至清则无鱼”。亲戚、朋友、同事都是这样,常走动才亲,不走动就谈不上关系有多近了。走动靠什么,总不能空着两只手啊,这可有辱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,也会被人嘲笑“不懂人情世故”的。老舍是人情练达的饱学之士,其在《骆驼祥子》里写道:"不但是出了钱,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,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,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。"
变味的人情
人情是维持人际交往必须的,但是现在的人情有些变味了。份子钱水涨船高,网上不是有新闻报道,一到放***过节就是一些人的痛,各种份子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,当月的工资不吃不喝还不够,还要啃老本。有些人结婚请客,客人可以不来,但是份子钱必须到。不是有人在网上发帖吐槽:交情不深的同学结婚请客,他不想去,也没有给红包,后来这个同学约吃饭,赶过去一看,原来请的都是没有给红包的同学,这顿饭大家吃的都很压抑,大家掏了礼金,匆忙吃几口,各自飞奔而走,此后再也没有跟这位同学联系!
还有我的老家那里,各家比赛着找各种理由请客,无非就是想把自己掏出去的钱给捞回来。我生了小二子,父母让我回去筹客,我说没那个功夫,也不想劳神,家人在一起吃个饭庆贺一下就行了。后来,一位亲戚跟我说,“虽然你不请客,但我们有事还是要找你的”,我笑笑不语。
而且国人都好面子,我也不例外,有时不想参加的宴请,碍于情面,也还是去参加,出的礼金少了,又怕人家说“小气”。社会风气如此,令人不堪其扰,人情债已经变成社会的一大压力了!
回归理性
“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”,人情味不可少,但人情债不可要。我想,让变味的“人情”回归其本初,还需要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情观,各级***也要积极引导,倡导婚事简办、喜事新办的文明新风,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。同时,农村地区也要完善村规民约,弘扬健康向上的人情消费观,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清爽乡风。
中国人讲人情,重往来。过年过节更是图喜庆吉祥,免不了封红包。这件事本身是件快乐美好的事情。但却因为人情价格逐渐上涨,讲排场,讲面子的风气渐甚,人情费越来越没有人情味, 变成了沉重的包袱。
记得小时候,一到过年总喜气洋洋,想到回家就心存温暖,而如今却要因为单身不敢回家,因为结婚没生孩子不敢回家,因为人情费太贵不敢回家。真是无奈又讽刺。
然而,人情变成压力的原因,除了中国人喜欢过于亲密的大环境,导致我们身陷亲朋好友的关注中,无法独善其身以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,我们并不具备真的勇气,去挑战这种扭曲的人情。
为什么呢?大概是因为,年在我们心中的份量太重了,过年就得和和气气,高高兴兴。仿佛为了迎合这种和气和高兴,单独个体的牺牲就可以忽略不计。
其实,这些被人情所累的人,大多数都是心地善良,脸皮比较薄的人。哪怕自己明明有负担了,还会勉强自己去乐呵别人。
而针对这样的困境,也只有做到不在意周围的舆论和眼光,根据关系亲疏和自身经济能力来适当的送礼打红包,才能真的解决问题。
事实上,那些真正值得相交的人,你肯定乐于给他们礼物表达心意,他们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的红包大小,而决定你们的关系亲疏。很可能你的红包打出去,对方又给了个更大的回来。
而那些因为红包不够大而对你心存成见的人,也真的没有挽留弥补的必要。
在人情费这件事情上,要想摆脱这种因为经济负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,真的要有勇气做到“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