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庆活动主持人串词
1:各位领导、各位来宾,亲爱的老师们、同学们:
合:大家好
2:秋天,一个丰收的季节,遍地金黄,五谷飘香。
3:今天,一个喜庆的日子,高朋满座,共庆辉煌。
2:喜悦和欢乐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
3:幸福和自豪荡漾在每个三中人的心田
1: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于都三中建校十周年!今天,参加庆典的佳宾有:xx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。
2:十年的斗转星移,日月更替,
文天祥之所以被后人景仰,最重要的是文天祥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、崇高的民族节气永世流芳、世代传颂,是中国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能人志士、有为青年迎难而上,报效祖国。
文天祥(1236.6.6-1283.1.9),字履善,又字宋瑞,自号文山,浮休道人。汉族,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县)人,南宋末大臣,文学家,民族英雄。宝祐四年(1256年)进士,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。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,被扣留。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,由南通南归,坚持抗元。祥兴元年(1278年)兵败被张弘范俘虏,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,后在柴市从容就义。著有《过零丁洋》、《文山诗集》、《指南录》、《指南后录》、《正气歌》等作品。
文天祥的经历:
宝祐四年文天祥科举考试为进士第一,开庆元年,补授承事郎、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。咸淳六年四月,任军器监、兼权直学士院,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,被罢官。
德祐元年,元军沿长江东下,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,招勤王兵至5万人,入卫临安。旋为浙西、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。遣将援常州,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,退守余杭。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,奉命赴元军议和,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,押解北上途中逃归。
五月,在福州与、礼部侍郎、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,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,为陈宜中所阻,遂赴南剑州聚兵抗元。
景炎二年五月,再攻江西,终因势孤力单,败退广东。祥兴元年十二月,在五坡岭被俘。次年元朝蒙、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,令招降张世杰。
文天祥拒之,后被解至元大都,忽必烈亲自劝降,许以中书宰相之职。文天祥大义凛然,宁死不屈。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,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。
文天祥的殉难,见证了华夏民族坚韧的生命力
严格意义上,文天祥也不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。
这时候作为政治家,他并没有太过于突出的政治能力和力挽狂澜的实力。但是作为南宋末年的顶梁之臣,不屈不挠与蒙古做斗争,维护朝廷之正统。即使是被俘,也坦坦荡荡赴死,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,浩然正骨。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是那种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万世开太平的那种儒士气节,为中华民族的真正栋梁。宋末的士大夫很有气节的,相比明末的东林党,无疑更令人信服。文天祥这种能为自己心中之理想和抱负奋斗,并为之付诸于生命不息的行动准则和思想,是我们一般人所很难坚持下去的。这就是他不仅仅作为民族英雄,更作为中华民族之魂而存在的缘由。人这一生有谁无死?做到了无愧于心,对得起世人,更对得起自己,未来史书留名也担得起分量。他最主要的是跟后世树立起道德的标杆。
观其一生履历起起伏伏,先是得罪权相贾似道被罢官,待被起复重用之时,已是南宋飘渺凌乱之际。始终不屈不挠与蒙古抗争,先在江南后是推到广东岭南一带,可以说随之飘渺凌落不定,然其始终豁达,意志坚定。乃至被俘,笑看人生。这种情形放在现在肯定被人家笑话成不知进退不失大势,文人羸弱然其极其坚韧,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做事方法,不值得我们学习吗?
文天祥无疑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。人品无可挑剔,但才能有些名不副实,至少他没有挽大厦于既倒的才能。
文天祥是状元,做官一帆风顺,妻妾歌姬近三十人。等到元兵大兵入侵,才遣散妻妾,慷慨以身许国。
问题是,原先干什么去了?作为一个官员,就不研究当时国际形势吗?当元军横扫欧亚的时候,他难道不知道有个大敌吗?
显然他不知道。当时的官员大都也不知道,他们沉浸在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”的欢乐里,沉浸在杯盘狼藉左拥右抱的“暖风里”,忘记了外面正在崛起一个强大的敌人!
所以元兵到来的时候,他去谈判却根本不知道对手的厉害,徒然地说着大义罢了。他去打仗,打一仗败一仗,基本没有胜利过。
黑格尔说,长久的和平会让一个民族堕落!而中国的科考制度,培养出来得人才,大多“平时袖手谈心性,临危一死报君王”。
值得警醒!
1278年底,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,兵败后被俘囚禁于船上,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写下《过零丁洋》的诗作,展现宋朝国虽弱,但文臣武将面对异族的强大、凶残仍能表现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,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,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。
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,经历了多少次外族入侵,甚至失去汉族人的统治***,比如蒙古元、满族清朝的统治,但从来没有中断过华夏族人的姓氏和文化传统,在不断的反抗斗争中最终赢得了民族解放,中华民族这种坚韧不拔的反抗精神;毅然决然的牺牲精神,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的最后两句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,这种民族气节至今未曾泯灭。
忠臣死节是儒家大义,即使是金国,受到儒学熏陶,亡国时候,也有许多忠臣死节。刘璋投降刘备时候,王肃把自己掉在城楼上死谏,刘璋不理睬,王肃割绳子撞死。岳飞说,文死谏,武死战。
文天祥有节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