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结婚前你要到你女朋友家见过他们的父母,并且一一走访其家里的亲戚。
二拣日结婚,择日是将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推出最吉利的日子。我结婚时由男方定了一个日子正月初八
三男方在结婚前一段时间前往女方家里下一定的聘礼,可以商量,女方准备嫁妆,我妈给我的打的被子,和买的蚕丝被,被子里面装有花生,红枣,糖果。
四男方买金戒指、金耳环、金项链。
五新郎结婚前一天要带上套饼、酒啊什么的,送去新娘家,最重要的是套饼。回门带一半回来
六安床在婚礼前数天,选一良辰吉日,在新床上将被褥,床单铺好,再铺上龙凤被,被上撒各式喜果,如花生,红枣,桂圆,莲子等,意喻新人早生贵子。
七压床。男宝宝来滚一下就可以了,或者在新床睡个觉。
八接亲,准备六个轿车,带上五个人,回来新娘凑六个人
九,新娘到了,由表哥表弟抢新鞋,这个可以要红包,开开玩笑。
十,喝交杯茶,吃长寿面,交杯酒。一般男孩子端过来,可以讨红包
我知道得太少。
北京,初婚要在上午举办婚礼。好像要求上午十点钟要回到新郎安排的新房。***如当天下雨,有的说新娘舍不得离开娘家,有的说风调雨顺。
二婚的是下午或者晚上办婚礼。
***如有车队,不走回头路。
新郎新娘改口,老人要给红包。
婚礼当天进女方家时,我当年没有给彩礼和礼金,女方家也没有难为我,当年好像不讲究这个。新娘家不贴喜字。送新娘时,她父母不能在一个车队里。
婚礼现场,是亲属参加的,很少有折腾新人的。但是要是同事参加的婚礼,就用尽各种花样的闹腾。
其它民俗,我是真的不知道。我们那时结婚,特别简单。
我国地大物博,人口众多。五十六个民族,各有各的婚丧嫁娶习俗。哪怕是同一个民族,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乡风民俗也不尽相同。我就我们那里(川东北)二三十年前与现在的嫁女习俗介绍一下。抛砖引玉,望各位点评,分享不同民俗风***。
一,二三十年前,交通还不便,我们处于山区。男女结婚的婚期是两天,一般按旧历(农历)计算,大多请了***先生选定的黄道吉日,不能犯各种忌(农历上有)。婚礼的头一天叫支客,意思是客人逐渐来了,大多是亲戚。第二天拜堂成亲之后,叫谢客。感谢各位亲友的捧场。男方要请好几十个帮忙抬嫁妆(女方陪嫁各种家具,被褥,电器等)的人叫礼上。礼上人员包括一个礼生,又称押礼生。他的职责是应酬到女方去路上和女方家与女方的各种礼仪交涉,这个人很重要。然后就是新郎和媒人夫妇同行。要请锣鼓唢呐等乐队,帮忙的一人一根礼竿(抬家具用的竿子,两人一组),还有到女方去的彩礼(包括新娘衣服N套,从头到角,新娘父母衣服各一套,各种吃食和香烟(这东西老值钱了)所有礼物都是事先双方协商好的,媒人作证。如果男方去的礼不能保质保量,女方的姑娘姐妹(尤其是姑,姨之类)要说话的。当着众亲友的面损你!(包括媒人和新郎)。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娶亲客,这个人是新郎至亲或熟人,必须有点见识的那种(女性)。她相当于男方形象代言人(象征性的男方迎娶新娘的领路人)。在男方吃过午饭(大约十二点左右)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女方开拔……这支队伍叫礼上,也称作过礼。大概四十人左右(人员多少根据女方陪嫁多少嫁妆家具而定)。
二,到女方以后,礼生与女方支客司(司仪,主要安排女方众客人,包括礼上人员吃住和男女礼节往来事宜,权力很大)交接男方彩礼,摆在几张大桌子上,由女方众亲戚"验收合格”,要是敢"缺斤少两”或者以次充好,应付了事的话,媒人和新郎那天晚上就得装孙子,处处挨训(本人一生难忘啊)!这是女方要找回"面子"的套路。忍忍就过去了。礼节交接完毕就吃晚饭,新郎够聪明的话,就早早自己找地方睡觉去了(本人当年太实在啊)。礼上人员由司仪安排往宿。
第二天早上天不亮,新娘要举行梳头仪式。由女方姐妹或姨姑负责,男方要准备好红包(很少,几元钱,意思一下,二十多年前)和鞭炮。天亮洗漱完毕就吃早饭,吃罢早饭就进入最重要环节:见拜!新娘打扮好,站在闺房里,司仪叫谁,谁就进去,名单有顺序,第一个是姑姑,叫"开拜",钱数又多又吉利。顺序是姑,舅,姨,表,先长辈,后平辈,先亲后疏,最后父母出来,叫收拜。过程中就是拿钱,新娘行礼。到父母出来时,哭得稀里哗啦的,新娘不能吃饭,路上要是想方便会被礼上人员嘲笑。还有一层意思,如果新娘吃了饭,会被认为没心没肺!都要走了,也吃得下去?)开拜仪式要折腾一个多小时,完毕就开席吃早饭。吃罢早饭就是另一个重要程序:出亲。第一轮是礼上人员和女方的七姑八姨九嫂子,姑娘姐妹等先吃,这拨人是新娘的送亲客,表示娘家有人陪同,新娘不孤单,顺便到男方去蹉一顿,还有礼物可收哟。这会儿乱糟糟的,礼上人员把嫁妆绑好,收拾妥当之后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红毯铺地(男方娶亲客效劳的时候到了,铺到院外),新娘就出发了。